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任务艰巨;
乡村干部直接连接群众,是乡村振兴组织管理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干部接触外界渠道窄,学习、实践创新性、实用性技能和工作方法的机会少;
先发地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好做法、好模式、好案例,缺乏更直接的渠道、模式以及资金、资源支持,向后发地区示范、推广。
01▶
将乡村振兴工作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模式设计成培训课程,采取“案例教学+实地调研+方案设计+延续服务”的多元融合模式,让学员在培训的同时参与创新模式在本地的借鉴、设计与引进、融合,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具有人才培养和创新项目落地实践、示范推广的双重功能。
▲渭源实训营导师团及课题组成员赴试点村调研
02▶
实现“1+N”目标:完成一次培训,同时在当地规划落地多个创新项目成果,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实训营模式经过试点验证、评估、完善后,形成具有创新力和实用性双重特色的品牌课程,在全国推广。
在培训、推广实践中显示出普遍效果与价值的好做法、好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推动顶层设计,形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和政策。
▲渭源实训营课题组成员讨论规划方案
03▶
实训营培训内容涵盖乡村治理、建设、产业、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等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首期实训营课程以“乡村治理与建设”为主题。乡村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活生产环境,吸引、带动产业、生态、文化等实现振兴、发展的基础。
“4+5”模式
两阶段课程结束,与地方党委政府持续合作,组织、指导学员全流程参与试点村规划方案的深化设计、村民动员与组织、建设改造、核心产业打造、整村运营等乡村建设环节;实训营从学习到实践的全过程培养,使这批学员成为当地乡村治理与建设、运营的能手,乡村振兴的嘉种。
“实训+”服务
两阶段课程结束,与地方党委政府持续合作,组织、指导学员全流程参与试点村规划方案的深化设计、村民动员与组织、建设改造、核心产业打造、整村运营等乡村建设环节;实训营从学习到实践的全过程培养,使这批学员成为当地乡村治理与建设、运营的能手,乡村振兴的嘉种。
04▶
▲渭源实训营开营仪式
▲王石主席参加渭源实训营开营仪式
▲渭源实训营集中授课
▲13名学员组成王家店村乡建和官路村乡建两个课题组,导师团带领课题组学员赴实践试点村,指导学员开展实地乡建调研
▲导师团指导课题组学员分组研讨试点村乡建规划方案设计
▲第一阶段课程结束至第二阶段集中期间,两组课题组学员,在导师团指导下,每周六集中课题研讨,分别对两个试点村进行乡建方案规划设计
05▶
▲渭源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备案号:陕ICP备190189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