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22日,察右中旗·嘉种计划马铃薯现代农业技术(MAP)实践营(以下简称“实践营”)第五期课程前往北京开展研学活动,本次研学以“参访共进促规划,学研结合谋发展”为主题。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而产业振兴的关键,终究是人才振兴,是产业人才能力与素养的的培养与提升。该项目就是通过“学中干,干中学”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改变理念和认知,实现从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化农业技术,最终实现增产增收。
马铃薯的缘起历史学习
在研学第一站——国际马铃薯亚太中心,中心讲师袁平平、常世伟分别讲解了马铃薯引种、培育、种源贮存以及创新技术,并带领学员参观了生长室、接种室、培养基实验室、清洗室等,使学员们了解马铃薯的选种、培育改良及未来发展方向。实践营学员就防治病虫害、化肥使用、选种育种等方面与中心讲师们进行交流互动。第二站前往希森马铃薯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北京延庆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一楼,3000平的展厅全面展示了马铃薯种植、引进、现状、发展,以及国内外种植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图片和丰富的展品,向大家展示了姿态各不相同的马铃薯。
21日,研学团队前往位于北京密云区的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和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参观学习,近距离接触了新品种的番茄培育、蔬菜无土栽培、温室大棚种植,并通过讲师全面系统的讲解,使学员感受现代农业科技化的魅力,连同行的司机师傅都主动要求参加到学习参观中,并感叹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先正达集团中国总部,三名导师分别从MAP农业技术服务、马铃薯种植技术与生育期管理、马铃薯全程植保综合管理、水肥一体化系统介绍以及MAP灌溉技术实际案例为学员们讲解授课,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视频教学使学员们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了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对后期科学化种植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要高效发展并实现增产增收,不仅要靠科学有效的种植技术,后期的生产加工、销售同样值得重视。在北京新发地四季顺鑫净菜产业园,透过生产车间的玻璃,大筐土豆由叉车放入投放区,随着自动化轨道的转动进入加工车间,滚动在传送带上的土豆经过磨皮、削皮、清洗,最后可从机器的尽头“吐出”,最后经过真空包装后进入冷链运输环节。一条生产线日产可达30—50吨。虽然是加工型企业,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不大,更多的则是交给科技来完成。
见此情形,学员们纷纷感慨,要实现农产品变现增收,必须与自动化的科技结合,打破人力束缚。随后,研学团与园区总经理郭祥进行座谈交流,双方从实际需求出发,共同商讨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并就下一步合作初步达成了共识。
嘉种计划·察右中旗马铃薯现代农业技术(MAP)实践营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从乡村实际出发,从种植户们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和数字农业推动传统马铃薯特作转型升级。
感谢组织这次学习,让我对高科技农业发展,尤其马铃薯种植学习有很大感慨,学习到了经验,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开阔我们的眼界,了解农业发展趋势。(学员 刘秀)
通过导师授课和实际参观我个人感受很大,我认为学到的知识财富永远都是自己的,这次回去要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传授给老百姓,并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能够链接资源,和扩展到其他农作物的技术学习。(学员 刁云)
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参观高科技农业,育种、种植,听各位老师讲解,提升了我的农业知识,谢谢!(学员 聂永珍)
非常高兴能和基金会、专家、优秀的种植户观摩学习。了解马铃薯的育种、管理,农业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这也是我们农业要发展的方向,同时了解了数字化应用的力量,坐在办公室就能把马铃薯种植好,水肥控制好。希望能够长期合作,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学员 张金泉)
这次参加第五期研学课程,大家反映都很好,长了见识,下一步,农科局也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寻求下一步合作的机会,给种植户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农牧和科技局 朱富莹)
经过五期的培训课程,已经帮助农户们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理念,下一步会利用好先正达这个平台,教授农户们更加科学的养殖种植技术,解决田间一线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先正达集团中国导师郭志刚)
截至2023年11月22日,共开展5期课程,包括1次理论授课、2次田间授课、1次实地辅导和1次外出研学,共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227人次。据不完全统计,项目重点指导15户骨干学员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6254亩,帮助农户增产超过329万公斤,增收超过526万元。
察右中旗·嘉种计划马铃薯现代农业技术(MAP)实践营公益项目由中国民生银行资助,察右中旗人民政府、中国民生银行、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先正达集团中国联合主办,旗农牧和科技局承办。以马铃薯种植户、涉农系统的技术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在引进、落地现代农业技术的同时,培养一批本地技术、运营人才,助力其马铃薯种植从传统经验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中旗马铃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