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伟与农大师生共话乡村治理现代化

5月27日下午,由中国农业大学与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并得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成都市社会组织乡村振兴联盟共同支持的中国乡村大讲堂——高端讲堂第七期,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受邀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题作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出席报告会,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熊春文教授主持报告会。

31ce144df140530e1411e7a6bdf5f14e.jpg

辛贤副校长在致辞时讲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最大的短板在乡村,乡村治理就是国家治理。本次关于乡村治理现代化主题的讲座,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49d72bbc10a7a0329b1caa381f8bab8e.jpg


刘振伟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深入讨论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概述和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问题。他指出,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以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行为主导,乡村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对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活动进行管理、协调、调控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组织结构、文化观念和生产生活秩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其主要特点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向依靠科技创新的现代农业转变;脱贫攻坚从“两不愁三保障”向乡村全面振兴转变;社会结构从同质化向阶层分化转变;基本公共服务从主要由集体承担向国家、集体、社会多元主体承担转变等。同时,乡村经济社会带有规律性、趋势性的转变,对传统的乡村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均提出了挑战。

刘振伟提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依托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宏观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农村改革的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从统管理向现代化治理的转型等实践基础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进一步指出,乡村治理的目标任务包括产业振兴、农业跻身世界中等强国行列、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城乡融合发展、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以及依法治理的高度自觉等。

刘振伟还表示,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乡村治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协调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方法。此外,还需要完善治理方式,建立县委领导、村镇实施、部门共建、责任层层落实的乡村治理责任体系,推进“放管服”改革向乡村延伸,引入清单制进行乡村治理;探索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以及健全小微权力监督机制。同时,他分析了六个乡村治理的基层实践案例,包括江苏省的村级组织建设、北京市平谷区的“微网格”乡村治理、福建省泉州市灯光村的“智慧灯光”项目、浙江省嘉兴市儒桥村的“四共四筹”模式、浙江省海宁市桃园村的“自治金钥匙”实践,以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时间银行”项目。

刘振伟指出,试点的核心目的在于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为全国乡村治理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此举旨在激发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村民间的互助性和激励性,并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培育他们的公共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在乡村治理的沿革方面,刘振伟回顾了五个时期的治理政策,包括封建帝国时代的“官政自治”、国民政府时期的“官政劣治”、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官民共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村治理。他表示,乡村治理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并衍生出不同的治理逻辑。历经数千年的转型和深刻变革,乡土中国已踏上现代化之路,进而推动了治理的现代转型。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秉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精神,及时回应时代变迁和人民关切,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化要素相结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迈向更具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善治之路。

280031bdc6ce32dfd20df8fe2090d8f7.jpg

报告结束后,刘振伟主任与到场嘉宾进行了合影留念。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本次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对于理解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77d6a17a78e75144f5634caf332c921d.jpg

校内师生现场参与了此次活动。同时,本次活动也进行了线上直播,吸引了万余名公众在线聆听这场精彩的讲座。

*文章转载自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13384919516 02981618418
1234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