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热潮中,庭院经济作为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正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新亮点。滑县老庙乡南塔邱村村民孙贵红是滑县嘉种计划公益项目的优秀学员,她从一名普通农妇,借助公益项目的东风,一路成长蜕变,在自家庭院开辟出致富新篇,她的故事,是个人奋斗与政策扶持完美结合的生动写照,也为广大乡村群众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在河南省滑县老庙乡南塔邱村,58 岁的孙贵红可是乡亲们口中那个“闲不住”的“能人”。从普通农妇,摇身一变成为嘉种计划公益项目的“明星学员”,接着又成了嘉种计划・滑县乡村志愿服务公社的“带头人”。她靠着勤劳双手,在自家小小庭院里,硬是开辟出一条致富路,还用那满腔赤诚,为乡村振兴点亮了星星之火。
从 “门外汉” 到 “技术员”:庭院里种下希望
2023年4月,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在中国民生银行资助下,联合滑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了“嘉种计划”公益项目,免费给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孙贵红一听这消息,非常高兴:“种了一辈子地,总觉得还能学点新东西。” 课堂上,她绝对是最认真做笔记的学员,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全是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的要点。到了田间实践,她就追着技术员问个不停,甚至还自己掏钱买农技书籍,反复研究。就这么短短半年时间,原本连“土壤 pH 值”都不懂的“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了能独自指导乡亲们育苗、防病的“土专家”。
“每次培训发言,她都提前写稿改稿,比小学生还认真呢!”项目负责人回忆起来,仍印象深刻。就因为这份执着,孙贵红在百余名学员中脱颖而出。2024年5月9日,“嘉种计划・滑县乡村志愿服务公社”成立,她被推选为副理事长。从那以后,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身影,而孙贵红总是冲在最前头。
从 “受益人” 到 “授益人”:红马甲传递温度
“光自己会可不行,得让大伙都富起来!”抱着这样的信念,2024年暑期,孙贵红和公社志愿者们顶着大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地头开展了30多场 “现代农业技术宣讲”“作物问诊”活动。他们耐心讲解技术要点,还手把手教乡亲们应用科学技术。一年下来,5000余亩耕地因为科学种植重新焕发生机,受益群众超过5000人次。村民们忍不住感慨:“这群‘红马甲’,比自家孩子还上心呐!”
从 “试验田” 到 “示范点”:方寸间蹚出新路
2025年初,乡村振兴政策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公社号召社员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创业增收,58岁的孙贵红又一次带头响应。她把家里闲置的院落改造成养鸡场,购买了20只优质鸡苗。 创业这条路可不好走。小鸡突发痢疾的时候,她找街坊邻里询问,查阅资料,尝试各种方法,从一窍不通慢慢变成养殖好手。为了节省成本,她还搭建“立体鸡舍”,用废弃木板做食槽。两个月后,首批健康鸡蛋成功收获,她和家人笑得合不拢嘴。 “一筐鸡蛋能卖不少钱,鸡粪还能肥田呢!” 在她的带动下,又有4名社员跟着陆续开展起庭院经济,一幅充满生机的庭院经济画卷正缓缓展开。 从“追光者”到“点灯人”:乡村振兴路上的巾帼力量 站在自家院子里,孙贵红轻轻抚摸着新收获的第二批鸡蛋,眼里闪着光:“以前觉得老了就只能带带孙子,现在才发现,咱农村妇女也能干大事!” 从田间课堂的“学生”,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导师”,从自家院落的小“试验”,推广到千家万户的“嘉种”,孙贵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就像项目负责人感慨的那样:“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个‘孙贵红’—— 他们可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实的坚守,在黄土地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如今,这位 58 岁的乡村女性依旧忙得不可开交:清晨去鸡舍捡蛋,上午到合作社指导技术,下午又忙着为志愿活动策划新方案…… 她的身影,已然成为滑县乡村振兴图景中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手 记
在访谈过程中,孙贵红反复念叨:“我就是个普通农民。”可恰恰是这份“普通”里蕴含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样子 —— 没有华丽的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的辛勤耕耘;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千家万户汇聚起来的星星微光。当越来越多的“孙贵红”站出来,乡村的明天,肯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