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底,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搜狐视频发起“明日地平线大讲堂”,以“网络直播+线下讲座”的方式,邀请乡村振兴领域专家分享实战经验,打破城乡信息壁垒。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直播191期,搜狐视频总热度超过8491.1万,出版2本专业书籍和1本行业手册,成为乡村振兴公益传播的重要平台。
本期嘉宾陶启乾从美容院到田间地头,用一碗承载乡愁的猕猴桃面,走出了一条乡村品牌生态链之路。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关,以“苍山溪水”为核心,整合苍溪优质农产品,通过“五统一全”标准构建产业链,联动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本文深度剖析其跨界创业历程与品牌实践,看一碗面如何撬动乡村振兴,为农产品品牌化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2019年9月,陶启乾离开深耕二十多年的美容行业,回到家乡苍溪,接手了濒临破产的四川省苍溪漓山粮油有限公司。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农产品加工,没经验、没外援,全凭对家乡的情怀硬闯,结果“惨不忍睹”。灰心之际,一位涉农前辈的指点让他重新振作。
2021年4月,在苍溪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他牵头成立四川源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轻资产企业,涵盖贸易、种植、技术咨询等业务,核心是想把苍溪的优质农产品推出去。 近四年过去,公司整合了像漓山粮油这样的本地企业,以“苍山溪水”为公共品牌,在成都、北京等地设了分支机构,还和深圳、上海、杭州的企业合作搭建销售平台。 目前,“苍山溪水”品牌旗下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当地146余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超1.5万元。公司获评“2023年度苍溪县新锐电商企业”,多款产品斩获“2024年度影响四川诚信品牌农业优秀企业”等荣誉,真正将苍溪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擦得锃亮。
01 品牌生长记 从一碗面到全产业链的突围
“‘苍山溪水’真正的起点,是母亲用野生红心猕猴桃做的那碗面。”上世纪七十年代,苍溪鞍子山下,母亲把猕猴桃果肉揉进面团,晒干的面条成了孩子们的念想。这份记忆成了他的执念:“要让这份乡味走出大山”。
但把家常面变成商品太难了。面粉与猕猴桃原浆的融合、储存时间、营养保留,每一步都是坎。最痛的一次,80%的面条在下杆时碎成渣,老师傅红着眼眶喃喃自语,他至今记得那种站不起身的刺痛。 后来,在科研专家指导下,他们将28道非遗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终于做出筋道耐存、保留猕猴桃营养的“猕猴桃面”,并拿下专利,填补了市场空白。 这款面条一经推出便备受市场青睐,累计销售额已突破54万元,成为“苍山溪水”打开市场的关键转折点。
猕猴桃面的成功,印证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巨大潜力,也让陶启乾看到了全产业链发展的可能性——这碗承载着乡愁的面条,成为了“苍山溪水”品牌从单一产品迈向多元发展的重要跳板。 以此为突破口,“苍山溪水”逐步构建起产品集群:菜籽油、稻米油、食用菌,还有烧皮腊肉、魔芋制品,甚至融入了本地非遗工艺品,形成“生态+文化+品质”的立体矩阵。 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陶启乾坦言,品牌建设前期也曾尝试过“魔食人家”等品牌路线,探索招商融资模式,这些试错的经历最终都沉淀为“苍山溪水”的宝贵经验。 为了让品牌真正立足,团队制定了“五统一全”的产品准入机制(统一生态种植、统一溯源管理、统一非遗工艺、统一售后服务、统一质朴包装、全程监测配送),通过标准化管理确保产品品质。 陶启乾提到,一位种植了20亩柑橘的农户,因采摘成本高昂,最终亏损5800元,导致农户失去种植热情,果园面临荒废风险。 “没有品牌,产品就没认知度,利润低,还容易被替代”。 农户的经历让陶启乾意识到,品牌是连接土地与市场的关键纽带。而“苍山溪水”的快速成长,既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及余杭帮扶苍溪工作组的指导,也离不开市场对品质标准的认可。 为解决区域性产品推广难题,团队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渠道:在多地设立推广窗口,与合作伙伴搭建线上平台,在本地建设线下旗舰店,让农民从“埋头种”转向“跟着市场种”,真正实现了“产品变商品、田间连餐桌”。
02 实践里的答案 产业链如何连起土地与市场
01 选品与共生
整合农产品、带农民共同发展,核心在精准与共享。陶启乾聚焦嘉陵江流域的高附加值产品,比如高山稻香米、野生菌,联合农业部门建“地理标志产品库”,集中资源打造竞争力。 跟农民合作采用“三权分置”模式: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给合作社,企业统一规划,农民能务工或分红;收购价还设了浮动区间,即保障农户基本收益,又激发生产积极性。技术支持上,建农技服务站,配备智能设备,录制方言农技视频,并通过村广播传播,让农民“用得上、听得懂”。
02 品牌与延伸
品牌体系设计上,团队采用“区域公共品牌+子品牌”模式,统一视觉标识与标准色系包装,让“苍山溪水”成为品质的代名词。未来,团队计划将产品转化为可传播的故事IP——拍摄“生产者故事”系列短视频,用农民的真实经历为产品注入温度,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更吃得动情”。
产业链延伸是品牌发展的下一站。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拓展,依托专业研发团队,开发更多特色产品(如将鲜黄花制成干货);同时,基于产品基地策划农旅融合项目,让游客体验采摘、非遗制作,实现“农业+文旅”的双向赋能。 销售端则构建全渠道网络:线上通过直播间带农货、会员制时令箱按月配送当季山货(附赠食谱),线下与民宿合作开发伴手礼产品,让“苍山溪水”走进更多生活场景。
03 科技与赋能
以标志性的猕猴桃面为例,团队与农科院合作研发“猕猴桃原浆晒干装置”(获专利)及三项相关软著,优化压延制面工艺,降低人力成本。营销端还计划推出创新玩法:开发“苍山溪水数字孪生农场”,消费者可通过VR云认养农作物;计划为十年以上猕猴桃树发行NFT数字收藏证书,绑定有机猕猴桃果,提升产品附加值。
这些探索,既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也为农产品品牌化开辟了新路径。陶启乾为团队设定目标:1年带动200户农户增收30%,3年形成“种植-加工-文旅”闭环,5年成为川北特色农业标杆品牌,并输出可复制的“苍山溪水模式”。
03 走下去的初心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
“农业不是赚快钱的赛道,而是‘翻译自然’的长跑——我们翻译土地的馈赠,翻译农民的汗水,翻译消费者的期待。当每一口食物都能溯源到苍溪的山水,当每一个农户都能在品牌里看见自己的名字,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模样。” 从美容院到田间地头,陶启乾用一碗面,串起了技术、品牌与农民的命运。当“苍山溪水”的猕猴桃面摆上城市餐桌,当苍溪的雪梨成为“元气饮”的主角,这片土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商业翻译官”——既保留山水的本真,又让乡愁有了市场价值。 这或许就是农业品牌最动人的故事: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成为自然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