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秋粮收获关键期,在豫北大地,一场确保丰产丰收的助农帮扶行动正有序展开。9月17日,嘉种计划·滑县乡村志愿服务公社的“土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精准技术指导,为秋粮归仓保驾护航。

面对一位村民的急切求助,志愿者们首先来到其玉米地进行“田间问诊”。针对农户提出的叶片干枯、果穗下垂现象,专家现场诊断其为玉米青枯病,并解释道:“入秋后持续降雨造成高温高湿,易引发此病,尤其抗病性差的品种。发病重的地块建议适时抢收,避免倒伏增加损失。”志愿者们还开出“药方”:今后需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科学肥水、合理密植及及时排涝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控。

“近期宣传适当晚收,但现在有人开始收了,我们该不该收?”一位路过农户驻足询问。志愿者结合田间长势耐心解答:对正常生长的玉米,适当晚收可使籽粒灌浆更充分,实现提质增产,是一项不增加投资却能显著见效的好技术。

品种选择是高产的关键。公社团队随后观摩了富强合作社的玉米示范田,仔细查看不同品种的长势、株型、抗性和结实情况,并围绕种植模式研讨良种配良法对稳产增收的影响与对应方案。
在慈周寨镇的玉米新品种测产观摩会上,公社骨干全程参与实测:通过测量面积、称重、脱粒、测水分等严谨工序,精确推算出该地块平均亩产湿粮达1913.09斤,出籽率82.3%,折算标准水分后亩产为1646.15斤。在气候特殊的今年,这一结果令人振奋。志愿者们总结高产秘诀:综合抗性好的品种是基础,配合宽窄行种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合理增密、精准管理及适时收获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才成就了理想产量。

针对部分农户存在的“快收获就不用管”的认识误区,志愿者强调“后期管理松懈和盲目跟风早收是隐形损失。夏玉米当前仍处灌浆增重期,加强后期管理,仅推迟7至10天收获,亩产即可轻松增产百十斤。对田间异常要及时复盘前期选种与管理疏漏,未来不断完善。”

本季玉米种植以来,公社持续关注农情,累计开展田间问诊、现代农业技术宣讲等活动超过20场,帮助农户500余户,指导面积超过3000亩,成为滑县乡亲们口中“最贴心的人”。

接受农民日报记者访谈时,公社理事长王付强表示:“产量形成最后窗口期,必须落实落细增产措施。我们将持续加大良种推广与技术服务力度,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坚决站好最后一班岗,全力保障秋粮丰产丰收,为实现单产提升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