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美善伙伴专访 | 张颢:在公益与乡村之间,寻找生命的支点

编者荐语: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希望 “播种”。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的“嘉种乡村运营支持计划汕尾项目”,正扎根广东汕尾市稳步推进。该项目由多方联合开展,张颢作为项目主管,与团队在乡村运营人才培养、运营示范建设的策划、特色活动开展、业态规划等方面深耕细作,已然取得显著成效,助力当地经济增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美善基金会对张颢的专访,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年轻人背后的故事。从社区服务到乡村运营辅导的转型,从迷茫到笃定的历程,映射出公益人的成长之路。他积极乐观,善于活跃气氛,乐于分享有效资讯,以强大的共情能力为公益伙伴撑起一片天,用行动诠释着公益人的扎根哲学。

跟随我们,一起走进张颢的乡村世界,感受这份炽热的公益情怀与乡村发展的强劲脉搏,一同为乡村的美好未来助力,为投身乡村建设的青年才俊喝彩!

导 读

2024年,美善基金会设立善种计划,希望通过系列服务帮助公益人才及组织持续成长,让更多美善的种子在本土落地生根,促进当地公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善种计划持续关注公益人才发展,想与更多行业同伴分享公益人的故事,本期分享的是善种计划支持伙伴张颢的公益历程。

来自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张颢(张社工)是编号为001的美善伙伴。除善种计划项目负责人外,张社工是美善伙伴社群最活跃的人,没有之一。他给每一位美善伙伴留下精力充沛、乐观主义、擅长活跃气氛、随时随地分享有效资讯等等印象标签,但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和职业经历培养出他的超级E人属性,他又正在脚踏实地地做着怎样的公益项目呢?

从社区服务到乡村发展,从项目管理到社群孵化,他在探索中不断突破自我的丰富经历,生动诠释了公益人的理想与现实。

从西北到岭南:一个公益人的迁徙

张颢喜欢我们称呼他为“张社工”,一个把自己放置于“服务者”角色、不存在职级关系的亲切称谓,但却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魔力。在张社工展现出的乐观主义的背后,同样隐藏着一条不算一帆风顺的公益之路。

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后,张社工先后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禁毒康复工作站、社区发展等领域工作,也曾因重复性的工作内容和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状态感到迷茫。为冲出“迷雾”,他先是投递了西安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甚至商业机构,以交朋友的心态去参与面试、认识更多的人,并在交流过程中识别自己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行业方向。

516acc9aca90968031cf1a354ac9ce6e.png

其次,他找到一位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通过这位老师的培训,逐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过往几段工作经历里,我的情绪是怎样的?

我到底在抗拒哪些性质的工作,为什么会抗拒?

我为什么总是跳槽?

……

经过梳理和复盘后,他开始明确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无法让自己获取成就感的工作类型是什么,最终得出了自己要在乡村发展领域扎根发芽的结论。所以美善伙伴们所认识的张社工,已经是走出迷茫期、找到所热爱事业方向的2.0版本张社工。

现在的他会在社群内鼓励自己和他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钱拿,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他也正在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督导能力,如果有公益伙伴正处于职业迷茫期,相信张社工一定会给予中肯及适合的建议。

 当张颢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集中在乡村发展领域时,他暗下决心,“只要能从事喜欢的事业方向,哪怕工资低一点,我也要去做!”最终他加入了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从看到项目助理招聘的机会,到积极筹备参与面试后得到领导们的认可与支持,1年时间,实现从项目官员到项目主管的飞速跨越。

入职后,他接手一个陕西县域女性电商人才赋能培养的项目,在领导和伙伴们的支持下进行项目的重新梳理与资源链接,最终帮助一组乡村女性志愿者组建起电商团队,也为她们找到了电商技能实战的平台与商品货源及售卖的渠道。去年8月底,该项目进入结项阶段,机构设在广东省汕尾市的乡村运营指导项目向他抛出“橄榄枝”。

ed9511f4f71fed5bacdefc600c619c4f.png

张社工用无人机拍摄的村貌&海景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出生于甘肃的乡村,目前家人都在西安生活,可爱的孩子刚出生不久。能做出这个离开家乡、独自南下打拼的决定,背后是妻子、父母的成全和支持。“去年年底,我把家人接来新北村呆了三个月,她们能感受到我做这份工作确实是快乐的。”他正在积攒资金筹备海边的理想小院,阖家团圆一直在张社工的计划中。

乡村的AB面:理想照进现实的裂痕

忙碌但充实,家人全力支持,对小家庭的未来充满希望,这是多少公益伙伴梦寐以求的状态。人在汕尾时,全心投入本职工作,活跃于各大社群;飞回西安跟家人团聚时,迅速切换“爸爸”状态,沉浸式带娃,享受高质量的亲子时光。每当美善伙伴社群少了张社工的身影,我们都知道他一定是回家了。张社工深知,兼顾家庭和工作不应成为女性独有的问题,他需要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从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公众号发出的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社工参与的村庄运营项目如火如荼推进,整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新北村被描绘成"高校旁的文创田园"——修旧如旧的村庄改造,保留村庄的原有特色、以及与大学生实践团队合作,即将到来的大学生参与的创意墙绘、创意市集,让我们看到村庄发展的无限可能。

美好乡村的愿景背后是细碎的磨合。他也曾与自己的领导进行思维上激烈的讨论与碰撞,但话说开了之后,权责变得更分明,项目推进更加顺利。面对个别市集入驻商家的质疑,他以大局为重,就事论事地“battle”,表明立场和共同目标。

303cd7a5520b09670a83d1be45f68c66.png

也欢迎各位伙伴联系,请备注来意~

助力村民村集体增收,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他的理想事业;拥有个望山看水、有花有草的乡村小院,家人相伴、社区有活力,这是他的理想生活。为链接理想与现实,他不断申请与社区营造和乡村建设的学习资源,追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快速提升。比如近期他正在组织发起群岛社造共学网络的广东探索营,联动了社造领域的专家、感兴趣的美善伙伴及其好友、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师生团队、汕尾的有为青年等多元角色,充分展现了他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何尝不是公益伙伴介入乡村振兴项目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呢?

在土地上寻找答案:公益人的扎根哲学

如何处理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是乡村运营工作的一大难点。扎根乡村的每一天,张社工基本都是6点起床,除处理工作外,他尽量融入村干部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跟他们喝茶、散步、聊天,听取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鉴于新北村与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已经打通的“最后三百米”,张社工所在的运营团队在市区领导、街道领导以及村委的支持下,新北村与华师学工、团委达成合作意向,后续将根据村庄建设进度共建“乡村振兴传播基地”,设立“社区营造学分”,学生参与非遗工坊运营、街头快闪策展可获实践认证。

722d36d7a87d31e62f7f6b9b6aba117c.png

华师学生创业团队将汕尾生蚝、渔网编织转化为文创产品……“我们不做网红打卡地,而要培育‘让美好自然生长’的乡村共同体。”张社工不仅要做最懂新北村的运营者,带领村民发掘和保护村落的美好,还要和项目组一起做最懂青年的“乡村创业导师”,引导大学生把美好的创意和设计落到实处,思考如何让乡村旅游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五一假期过后,张社工跟美善伙伴分享新北村「青创市集(夜市)」试营业数据:4天内实现学生客流人数57倍增长,交易金额从首日100元到第四晚顺利破万元。兴奋之余,他已经冷静复盘出后续重点升级的新策略——转向“服务与支持体系搭建”:

· 摊位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卫生安全细则;

· 学生反馈:建立双向沟通渠道;

· 政企校联动:对接街道及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领导反馈,启动问题清单闭环整改。

“从0到1的生长力,每一串数字都是热爱的注脚!”张社工在每次分享的最后,总能留下让人热血沸腾的语句。当他看到其他美善伙伴在社群内分享,也会快速回应,毫不吝啬地给出自己的建议或者鼓励。笔者常常赞叹,如果有机会跟张社工共事,一定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正反馈和行动力量。

333eecb7b7c16f9d0e47646e9e84abb3.jpg  c798f7c5515c06ae5bbb6fa775fead4b.jpg

今年夏天,张社工计划申请更多资金,开发一份乡村发展领域的公益通识,汇集政策、梳理资源,实地探访部分乡村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案例,为更多扎根乡村的青年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自己曾历经坎坷,所以想为身后的同路青年撑一把伞。与其说张社工是一个超级E人,不如说具有共情能力的他愿意与更多有需求的伙伴共享答案。

把一个人的探索之路变成一群人一起走,是张社工最愿意的事情。很感谢美善伙伴的社群里有他的存在,让公益人抱团取暖这件事情变得具像化,让内向的伙伴也不再担心自己的话会“掉在地上”。笔者也在此帮忙吆喝一声,“到汕尾玩记得到新北村找张社工,千万不要错过这位有趣的朋友!”



13384919516 02981618418
1234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