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至29日,嘉种学堂30名优秀学子赴深圳开展为期8天的企业参访活动。本次活动作为暑期实践活动的第一篇章,以“科技赋能成长,实践引领未来”为主题,通过企业参访、文化体验、社区调研等形式,为即将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形成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5份、实践心得240篇、推文8篇、高质量视频8个,并与7家公司洽谈了合作事宜,在实习、就业、产教融合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此外,深圳之行中还成功邀请到2位优秀专家担任嘉种学堂特聘导师,赋能学生更好地前行。
01、解码创新基因:走进科技领军企业
在企业参访环节中,学员们依次参观了包括大疆、腾讯、比亚迪在内的多家科技行业领军企业,同时走访了智慧芽等独角兽企业,以及莲偶科技等近年涌现的新锐创新企业。
在大疆,学员们通过了解无人机技术迭代历程,深刻理解了技术创新必须紧扣市场需求的发展逻辑;腾讯公司的“科技向善”理念,通过混元大模型活化敦煌文化等案例得到生动诠释,让学员们认识到技术应用的人文价值;智慧芽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则帮助学员们建立起创新成果保护意识;在莲偶科技,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元宇宙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无论是科技领先的大型企业,还是刚刚起步的中小型企业,每次参访都拓展了学员的视野,激发了学员对科技和实践的浓厚兴趣,也增强了学员对就业和创业的兴趣与信心。
02、探索绿色未来:碳中和社区深度调研
7月28日,学生前往万科“生物圈3号”示范区开展深度调研。万科“生物圈3号”是万科集团打造的碳中和社区实验项目,旨在探索未来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该项目借鉴了“生物圈2号”(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封闭生态系统实验)的理念,更注重开放社区与低碳技术的融合,目标是构建零碳、循环、智慧的居住与商业示范区。学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分组实践等方式,系统探索碳中和社区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取得显著成果。
上午参观环节,学员们重点考察示范区核心设施。屋顶太阳能光伏板与绿植交织的智能微电网系统、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站(黑水虻:一种资源昆虫)等特色场景,生动展示低碳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下午分组实践中,五个小组围绕不同主题调研:
第一组:通过查找资料、调查梅沙片区商户及社区居民等相关主体,了解片区社区建设、经济发展等情况;
第二组:在黑水虻处理站专项调研,以 “黑水虻宝宝一生的故事” 讲解其对食物残渣的有机循环处理过程;
第三组:通过对厨余垃圾问卷结果的分析,掌握片区厨余垃圾处理路线与方案;
第四组:通过居民访谈发现认知差异,设计积分激励机制;
第五组:探访旅游路线,发现大梅沙艺术小镇问题并创新性地提出 “文旅融合” 发展建议。
本次调研形成5份“PPT+视频”形式调研报告,提出12项具体可行的优化建议。成果展现了学子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更让学生体悟“一次实践带来终身受益的能力”:学会从“人、文、地、产、景”切入了解地区,掌握问卷调查法等调研方法,为后续“三下乡”乡村环保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03、历史与科技的对话:传承与创新
在聚焦科技企业的同时,学员们也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此次参访行程中,同学们还重点考察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场所,为即将开展的“三下乡”乡村振兴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在大芬油画村,学生们实地调研了这个年产值超45亿元的“中国油画第一村”,学习艺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南山博物馆,学生们通过文物展品系统了解了深圳发展历程;深圳红立方的科技文化融合展示,让学生们体验了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林则徐纪念馆的参观则深化了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教育,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参观有效拓宽了学生文化视野,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帮助学员们建立起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的深刻连接。
04、思想盛宴:创享汇激发创新思维
7月24日举办的“创享未来,智汇成长——科技赋能下的企业创新与社会责任”创享汇成为本次活动的重要亮点。腾讯 AI 专家郑立鹏和亿道数字总经理何烽的专题分享,为学员们揭示了 AI 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应用边界。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当创新科技遇见向善力量—青年人才的未来画像” 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学生们也积极提问,收获颇丰。
活动期间,腾讯云解决方案总经理郑立鹏先生、亿道数字研究院总经理何烽先生,为后续校企合作开辟了新渠道。
此次第三期嘉种・创享汇不仅成功搭建了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也为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推动了嘉种学堂项目在实践育人道路上稳步前行。相信在科技与公益的交织引领下,必将照亮青年学子们的成长之路,助力他们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05、学子感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馆里的互动装置最让人着迷,转动齿轮看机械联动,触摸感应屏和 AI 对话,甚至只是亲手按下按钮看实验现象,都比单纯看说明牌记得牢。这多像我们现在的学习啊,大二的课程越来越注重实践,课本上的理论、课堂上的讲解,只有真的去操作、去试错,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其实科学馆最珍贵的,不是那些展品有多厉害,而是它让我们明白:学习不用端着‘严肃’的架子,带着好奇去摸、去问、去试,反而能离真相更近。”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孙涛
“原来团队的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在碰撞中学会倾听,在混乱中找到节奏,在不完美里看见彼此的力量。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比任何‘成功’都更珍贵。”
——动画与数字艺术系杨可馨
“当那些只存在于动漫中的角色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内心除了震撼,更让我对‘国泰民安’有了更深的体会,若不是身处和平年代,我们又怎能这样大胆地追逐热爱,又何来这般绚烂多彩的场景?”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胡少宇
“之前做市场调研时,第六组提出的智能养老模式让我们觉得有实现的可能,而在这里,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有人在把这件事落地,而且目前的养老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虚拟现实与游戏系张路通
本次深圳研学通过科技探索、环保实践和思想对话的多维体验,成功构建起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的有机连接。学员们积累的产业思维与创新视野,即将转化为8月12日启动的“亚洲村文旅活化与青年创变计划”实践动能。
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同学们将主导完成活动策划、空间活化、商户联动等全链条运营,通过真实项目淬炼商业操盘力、资源整合力与创新破局力。
这些沉淀的差异化职业资产,不仅能为汕尾市城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青年智慧”范本,更将助力学子们完成从校园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跨越,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创”的育人目标。